【三农聚焦】贵州黄平打造“中国苗药生态园”助推产业扶贫
| 招商动态 |2016-08-02
贵州黄平打造“中国苗药生态园”助推产业扶贫
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据悉,贵州黄平县按照“引领行业、国内知名、贵州名片、黔东之花、黄平独秀”的定位,打造了黄平县中国苗药生态园,发展珍稀药材“大健康”产业助推脱贫攻坚。
一是高规格设计项目拉动农民就业。该生态园自去年8月与贵州百利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后,分三期规划建设白芨和其他苗药示范种植基地、苗侗医药文化展示中心、苗药良种繁育研发中心、珍稀良种繁育和综合管理服务区、驯化育苗区、产品深加工工厂、生态养老休闲观光区等。现项目基地“三通一平”、配套设施建设已初步建成,完成土地平整160余亩,修建排水沟30000余米,修建蓄水池200多立方米,产生逾百就业岗位,安置周边农民60余人入场长期工作,人均工资2000元/月,预计二期、三期项目建设能提供1000个以上岗位。
二是“三变”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。生态园积极响应“三变”改革试点工作,按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民的模式,采取“扶贫项目+公司资金+贫困农户扶贫资金”“公司技术+农民土地、劳动力”方式发展产业。公司负责制定生产方案、资金管理、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,农户以土地、劳动力入股企业参与建设和经营,生产过程中,农民能学习掌握珍稀药材的种植技术并获取公司提供的劳动报酬,待药材收成时,又能按股份比例获得效益分红。
贵州黄平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
近年来,贵州黄平县通过“三个助力”不断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蓬勃发展,用科技带动农业发展,打造全县高效农业产业,带领全县百姓发家致富。
一是高标准规划助力产业抱团发展。以打造县内现代生态农业航母的标准规划旧州现代高效农业园区,现已累计投资11.08亿元,建有蔬菜产业园、蓝莓产业园、苗圃园区、现代花卉园、养牛育肥场、农产品加工园、冷库等示范基地,形成产业集中布局、资源集约利用、产业互相融合的农业产业集聚区,着力引导市场前景好、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优、辐射能力强的优势产业抱团,以此辐射带动全县高效农业发展。目前已发展龙头企业23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317家;规模种植户241家、规模养殖场126家。
二是科技运用助力农民增产增收。该县注重以科技支撑使蔬菜、烤烟、中药、畜牧产业发展,着力在农业科技推广运用、培训和种植服务上下功夫,带动农民增产增收。今年以来,开展新型农业科技培训达16期860人次;蔬菜种植运用工厂化集中育苗、肥水一体化、地膜覆盖等技术,完成种值12万亩,预计产值5.2448亿元;烤烟种植运用井窖式小苗移栽、智能化专业烘烤等技术领跑全州,种植1.75万亩,预计产值0.576亿元;中药材种植运用测土配方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,种植13.6万亩,预计产值0.4368亿元;蓝莓种植运用起垄高箱栽培、滴灌等技术,种植1.68万亩,预计产值0.11亿元。
三是招商引资助力产业优化升级。着力引进具备生产技术的高端农产品商家,实现农业资本与工商资本结合,农业与加工业、流通业、旅游业的融合,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。通过招商引资,黄平引进贵州金佰瑞农业开发公司、贵州黄平沃润丰农业发展公司、安徽振扬农林生态开发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,已投入600余万元,使用于蔬菜、蓝莓、大健康医药产业、生态畜牧业、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,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,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。
稻田养鱼产业激起黄平脱贫“活水”
贵州黄平县坚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,着力在转方式、强保障、树龙头上下功夫,实现一水多用,一田多收,粮渔双赢。
一是科学养殖,增强“含金量”。组织渔业科技员分组对全县稻田养鱼项目作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。稻田育秧前,提前做好鱼沟鱼凼开挖修建、田埂加高培土、鱼苗供应等准备,保证适时放养;鱼苗放养后,跟踪好防病、治病和养殖技术服务,为产量和品质打好基础。2016年,全县有7570户推广稻田生态养鱼10500亩,通过科学养殖,每亩投入3-5公斤鲤鱼苗可产出优质田鱼50公斤左右,按市场价30元/公斤算,亩产收入1500元,户均纯收入将达1000元以上。
二是政策扶持,拉起“保障网”。成立黄平县“211”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10万亩稻鱼生态种养工程建设实施小组,负责全县稻田养鱼的规划制定、协调服务、督促检查、政策兑现等工作;制定激励措施,凡稻田采取标准化建设,分别给予2500元/亩或4000元/亩补贴。2014年以来,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补助1705.5万元,养殖面积4331.4亩,发放鱼苗6余万公斤,覆盖农户1500户5835人、其中贫困农户1160户4608人,每年可减少贫困人口2000人以上。
三是示范创建,带动“产业化”。着力培育创建一批可看、可学、可推的党员示范户,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中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。如旧州镇寨碧村、白子桥村,新州镇十里桥村、晒金石村等带头发展稻田养鱼,产出后,除了供应本县,还接到凯里、施秉、余庆、翁安、福泉等地订单,每年可为当地养鱼户带来上百万元的经济收入,有效促进该项目扩大规模向“产业化”发展。(吴玉露)
